夏季除湿
2018-05-19


别院深深夏席清,

石榴开遍透帘明 。

树阴满地日当午,

梦觉流莺时一声 。



夏季除湿


进入夏季,环境温度升高,湿度变大,天气闷热,特别是梅雨季节,湿热熏蒸,更是导致种种疾病的常见原因 。 湿邪侵监犯体,容易导致腹部胀满,食欲不振,大便溏泄,小便混浊,头重如裹,身体极重困乏,四肢重而不举的体现,因此,在夏季除了防暑之外,及时清除湿邪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 。

自我诊断

1.看形体 。中医望诊中有“肥人多痰湿,瘦人多虚火”,偏胖者多为阳虚、痰湿体质 。

2.看舌头 。湿热者常见舌红苔黄腻,寒湿者为舌淡胖,舌边有齿印,苔白腻 。

3.看大便 。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、圆柱体、很通畅的,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洁净 。一旦发现大便稀薄、黏腻、不成形,且容易粘在便池难以冲走,也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受,就可能是有内湿 。

4.看起床状态 。有些人早上起床后,会觉得很困、头沉,像有什么工具裹着,让人打不起精神,而且痰多,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。

5.看平时状态 。户外湿气一大,就觉得胸闷气短、身体沉、懒得动、不清醒,用饭时没胃口 。道医讲“湿气如裹”,一种被包裹着,动不了的感受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,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 。


中医推拿祛湿气

1.调脾胃气机,祛湿化痰 

功效: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治作用,是除湿祛痰的主要穴位,并有调和、胃气、补益气血、醒脑安神等功效 。

取穴:丰隆穴,小腿前外侧、外踝尖上8寸,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。

要领:用大拇指或食指间枢纽点按该穴3分钟,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。


2.和胃健脾、降逆利水 

功效: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、运化失调,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调治 。

取穴:中脘穴,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肚脐上4寸 。

要领:用指端或掌根顺时针揉按2-5分钟 。


3.调治脾胃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

功效: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,有疏风化湿、调治机体免疫力、调治脾胃的作用 。

取穴:足三里,外膝眼下3寸,距胫骨前缘1横指 。

要领: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该穴5-8分钟,至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。


4.清热利湿、调大肠气血 

功效: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,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,可以清利湿热,调治大肠气血,对“湿热”引起的荨麻疹、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。

取穴:曲池穴,完全屈肘时,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。

要领:用大拇指指腹点揉该穴2-5分钟,也可四指并拢拍打该穴至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。


中药除湿

药方:香薷、扁豆花、厚朴花、五指毛桃 。

用法:将以上各药放入大锅,加满水,煮开后再熬10分钟;用纱布滤去药渣,加入适量的热水,泡澡15-30分钟 。

功效:这些药多为辛温芬芳之品,均为化湿良药 。


药方:猪苓、泽泻、白术、茯苓、桂枝(去皮) 。

用法:将以上各药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,煮开后再熬10分钟;用纱布滤去药渣,加入适量的热水,泡脚15-20分钟 。

功效:清热祛湿、益气健脾 。


药方:半夏、黄芩、甘草、桂心、生姜 。

用法:将以上各药放入大锅,加满水,煮开后再熬10分钟;用纱布滤去药渣,加入适量的热水,泡澡15-30分钟 。

功效:健脾祛湿、渗水利湿、温阳化气并有助于全身的化湿灭菌 。


愿好朋友秀色青山争入户,祥光瑞日正临门!


夏季除湿


别院深深夏席清,

石榴开遍透帘明 。

树阴满地日当午,

梦觉流莺时一声 。



夏季除湿


进入夏季,环境温度升高,湿度变大,天气闷热,特别是梅雨季节,湿热熏蒸,更是导致种种疾病的常见原因 。 湿邪侵监犯体,容易导致腹部胀满,食欲不振,大便溏泄,小便混浊,头重如裹,身体极重困乏,四肢重而不举的体现,因此,在夏季除了防暑之外,及时清除湿邪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 。

自我诊断

1.看形体 。中医望诊中有“肥人多痰湿,瘦人多虚火”,偏胖者多为阳虚、痰湿体质 。

2.看舌头 。湿热者常见舌红苔黄腻,寒湿者为舌淡胖,舌边有齿印,苔白腻 。

3.看大便 。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、圆柱体、很通畅的,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洁净 。一旦发现大便稀薄、黏腻、不成形,且容易粘在便池难以冲走,也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受,就可能是有内湿 。

4.看起床状态 。有些人早上起床后,会觉得很困、头沉,像有什么工具裹着,让人打不起精神,而且痰多,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。

5.看平时状态 。户外湿气一大,就觉得胸闷气短、身体沉、懒得动、不清醒,用饭时没胃口 。道医讲“湿气如裹”,一种被包裹着,动不了的感受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,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 。


中医推拿祛湿气

1.调脾胃气机,祛湿化痰 

功效: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治作用,是除湿祛痰的主要穴位,并有调和、胃气、补益气血、醒脑安神等功效 。

取穴:丰隆穴,小腿前外侧、外踝尖上8寸,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。

要领:用大拇指或食指间枢纽点按该穴3分钟,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。


2.和胃健脾、降逆利水 

功效: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、运化失调,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调治 。

取穴:中脘穴,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肚脐上4寸 。

要领:用指端或掌根顺时针揉按2-5分钟 。


3.调治脾胃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

功效: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,有疏风化湿、调治机体免疫力、调治脾胃的作用 。

取穴:足三里,外膝眼下3寸,距胫骨前缘1横指 。

要领: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该穴5-8分钟,至局部有酸胀感为佳 。


4.清热利湿、调大肠气血 

功效: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,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,可以清利湿热,调治大肠气血,对“湿热”引起的荨麻疹、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。

取穴:曲池穴,完全屈肘时,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。

要领:用大拇指指腹点揉该穴2-5分钟,也可四指并拢拍打该穴至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。


中药除湿

药方:香薷、扁豆花、厚朴花、五指毛桃 。

用法:将以上各药放入大锅,加满水,煮开后再熬10分钟;用纱布滤去药渣,加入适量的热水,泡澡15-30分钟 。

功效:这些药多为辛温芬芳之品,均为化湿良药 。


药方:猪苓、泽泻、白术、茯苓、桂枝(去皮) 。

用法:将以上各药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,煮开后再熬10分钟;用纱布滤去药渣,加入适量的热水,泡脚15-20分钟 。

功效:清热祛湿、益气健脾 。


药方:半夏、黄芩、甘草、桂心、生姜 。

用法:将以上各药放入大锅,加满水,煮开后再熬10分钟;用纱布滤去药渣,加入适量的热水,泡澡15-30分钟 。

功效:健脾祛湿、渗水利湿、温阳化气并有助于全身的化湿灭菌 。


愿好朋友秀色青山争入户,祥光瑞日正临门!